首页 > 大杂烩

西方教育更平等?别傻了

2016-09-01 16:47:14 分类: 大杂烩

最近《小别离》热播,掀起全国上下讨论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话题。实际上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出国留学,这只不过是孩子教育问题的一个分支。这类电视剧在中国总是受到追捧的,因为中国父母总是容易对教育问题歇斯底里。

但是父母表面上对教育问题的关注,其实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折射。送孩子出国,是好的选择吗?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不妨问自己另一个问题:从什么时候开始,教育成了绝对天然正确,毋庸置疑的一件事?
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剧照
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剧照

不用很久远之前,中国人也不会觉得受教育是必然的,更不要说是接受高等教育和留学了。回溯历史,最早提出应该全民接受教育,以及男女在教育资源上平等主张的,是清末的一群所谓忧国忧民的开明人士。他们眼见中国被西洋欺负,觉得没文化不行啊。教育,首先是作为“富国强兵”的工具出现的,然后被包装成“社会福利”赠予公民,而现在则成了划分“社会等级”的标尺。我们这个时代,没有贵族,没有王室,教育成为新的“血统”的来源。

当然,这一观念是随着西方教育一起进入中国的。在西方高喊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革命后,贵族日渐式微,表面上看,人人“平等”了,但社会等级不会真的随着口号而消失,只是换了一副面孔。在现代西方社会,毕业于哪所名校,是你跻身上流社会的重要敲门砖之一。且不要说外国,就算是前英国殖民地香港,我们在给孩子报名上幼儿园时,报名表上都要被问:父辈、兄弟是否本校校友?什么意思?你要不是我们这个“教育大家庭”的,就算成绩再好也要考虑考虑;但是这个“教育大家庭”的,则万事好商量。

以上这些,就是很多家长歆羡且并不太了解的西方教育。同时,中国还有自己的国情,就是恢复高考之后的大学“历史”不算长,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是“第一代”大学生。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奋力拼搏,辛苦打造出中产家族。他们当然希望中产可以延续,而他们只能找到教育这条路径,来延续“家族辉煌”。但他们凭什么来选择孩子的教育呢?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国外,背后一个说不出口的逻辑是:外国的教育有延绵不断的传承——看上去很美。

然而很多父母都不愿意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,一个早就被统计学证明的现实,那便是: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,其实和教育的关系不大,而和父母本人的社会地位、教养修为关系最大。所以,想要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吗?需要落力的不是送孩子去留学,而是把身为父母的你本身变成更好的人。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,父亲对孩子谈得上什么教育呢?还不是因为作家所以作家?

有个笑话是《我爱我家》里的。爷爷对圆圆说:刘少奇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帮着家里干农活了。圆圆反呛爷爷:可刘少奇在您这么大时都当国家主席了。这个笑话的原型,来自美国林肯的故事,如出一辙,专门讽刺喜欢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要求孩子的家长。不过,这样的家长生活中还少吗?

善意地理解吧,中国的父母们都辛苦了。在中国这样迅猛发展的国家,有太多白手起家跻身中产的父母,他们吃的苦是这一代孩子难以理解的。可是,理解并不代表谅解。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上一代的固有观念,强加给孩子。环境改变了,心境改变了。父母经历过去与现在,而孩子只经历现在,所以断没有要孩子理解父母的理由,而只有父母理解孩子。

可这一代白手起家的中国父母,见了太多不可思议的真人真事,所以总是觉得自己在这个神奇的国度,只要努力,一切皆有可能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,强逼孩子,刻苦就能做到。父母平时不读书,却要求孩子刻苦学习;父母长年不在家,却要求孩子陪伴自己。

在《小别离》剧中,像朵朵父母这样的家长,多少还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努力生活。但是,像“学霸”父母、“小爷”父母这样的,就太令人生气。“学霸”父母尤其令人发指。因为没有赶上时代的浪潮,所以满腹抱怨,自己今生没能实现的理想,全都转嫁给孩子。开出租车的父亲说,自己一看书就头晕。做社区医生的母亲则一直说自己以前穷,没有能力上大学。可是,所有这些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?所有言行的背后,反映出的都是身为父母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可怜态度。孩子长大以后恐怕只想送父母三个字:怪我喽?

《小别离》剧照

《小别离》剧照

在这个社会上,无论你怎样抱怨“社会板结”也好,都会有成功者不断出人头地。现实真正残酷的,不是扑灭一些人的理想,而是无数次证明亘古不变的道理:成功的人,生在任何时代也会成功;失败的人,生在任何时代也会失败。知识改变命运没错,但获取知识的途径可未必只是出国留学。

倾家荡产地把孩子送出国,而身为父母自己毫无学习能力,也搞不懂外国与中国有什么不同,只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外国。这样的父母,无论自觉多么“伟大”,最后也一定“车毁人亡”。这个世界上哪有孩子的教育,只有父母的修成。你是怎样的父母,就有怎样的孩子。孩子身上所有好的坏的,都来自你。孩子若有值得欣赏之处,请给自己鼓掌。但孩子若让你觉得不爽,你也有两个选择:第一,面壁思过;第二,学习接受。

机会平等?西方教育更平等?别傻了。只是换一种你不懂的不平等罢了。只有失败者才整天要求平等。


来源:http://dajia.qq.com/original/category/xj160831.html


参考手册

W3c0.com 提供的内容仅用于培训。我们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。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。W3c0 简体中文版的所有内容仅供测试,对任何法律问题及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。 当使用本站时,代表您已接受了本站的使用条款和隐私条款。版权所有,保留一切权利。 鲁ICP备15022115号